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隨著IPO終止審查企業逐漸增多,作為中介機構的中小券商投行迎來“倒春寒”。數據顯示,3月以來,31家首發企業終止審查,多家券商投行業務受到波及。
業內人士分析,國內券商投行同質化競爭嚴重,中小券商投行缺乏核心競爭力,隨著IPO標準提高,中小投行項目少、過會難的情況會更加明顯,業務轉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小券商投行的保代等工作人員也“用腳投票”,開始轉向PE或精品投行領域尋求職業發展機會。
IPO撤退增多
多家企業近期主動撤回材料,終止IPO。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3月22日,2018年以來已有56家企業終止IPO,其中31家發生在3月以后。更明顯的是,3月22日1天有12家企業終止IPO,撤退潮兇猛可見一斑。
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財務數據上看,凈利潤偏低和業績持續性差是企業終止IPO的重要因素,在3月撤回材料的企業中,多家企業報告期凈利潤在3000萬左右,連續三年凈利潤總額在1億左右。業內人士表示,近期監管層對多家IPO企業發起現場抽查,“連續三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合計不到一個億”的項目頻頻成為抽查重點。
“現在手里的項目基本停掉了,還有個項目凈利潤指標接近1億,在考慮要不要撤回。”某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告訴記者。
在上述華東某券商投行人士看來,當前IPO審核凸顯兩個特點:一是嚴,對申報企業的材料制作要求嚴、對問題解決的程度和標準嚴;直接表現為審核速度快,杜絕了帶病排隊現象。二是政策導向明確,傳統行業、規模小的企業不鼓勵IPO,可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證券化;新經濟業態企業IPO駛入快車道。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IPO“質重于量”的特點更加明顯,監管層利用IPO發揮引導作用,為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趨勢、有內生性盈利保證、成長前景向好的優質企業提供資本市場發展機會的態度也更加明確。
中小券商投行承壓
“現在中小券商投行很難生存下去。”吳翔(化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感慨。吳翔此前是滬上一家小型券商的資深保代,從業超過10年,2017年下半年,吳翔從所在機構離職。
吳翔認為,目前券商投行能夠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同質化,隨著IPO標準提高,中小投行項目少、過會難的情況會更加明顯,業務壓力大增。
事實上,隨著對IPO項目“質量”從嚴把關,投行的專業能力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這一過程中,大型券商投行有機會通過IPO項目持續積累和品牌知名度的強化,大幅度提高市場占有率,而中小券商投行則可能被擠出市場。這從券商2017年年報中也可窺見一斑。
“對投行來講,IPO立項標準必然提高,并購重組、資產證券化及其它投行綜合服務占比將不斷提高。中小投行生存環境、生存空間將受到極大擠壓。”上海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吳翔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一線從業者來看,中小券商投行業務壓力非常明顯,“從承攬來看,以前部門負責人出面就能搞定項目,現在沒有董事長基本搞不定。”
吳翔認為,承攬難做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好的企業越來越少,優質項目難得;另一方面,券商投行業務同質化,券商缺乏說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有比較大的議價空間。
與中小券商相比,一些大型券商憑借著人才、品牌等優勢,在IPO企業撤退潮中受到的影響較小。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業務負責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去年年初,監管層加強IPO項目財務核查和項目檢查時,公司就提高了IPO項目立項、審核標準,相關項目按照現場檢查要求來做,所以整體受影響較小。”
差異化競爭成出路
隨著中小券商投行競爭壓力增大,部分機構從業人員“用腳投票”。吳翔離開之后,團隊多個成員四散各處,有的進入大券商,有的則進入更加市場化的機構。
從國際經驗來看,券商投行可能向兩個方向發展:一種是中金之類的大券商投行,提供承銷、承做等一系列服務;另一種可能轉向精品投行,前期就進入一個比較好的公司,提供融資、上市等一系列方案,上市之后還可以做并購等。
吳翔表示,隨著國內價值投資的理念強化,一些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表現越來越差,資本運作也越來越困難,這些企業需要更精細化的資本運作方案,對于部分投行來說也是比較大的機會。
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對于中小券商投行來說,差異化競爭是出路,如大力發展非牌照業務,包括不需要行政許可的財務顧問業務、新三板服務、投資機構外包的盡職調查服務等。同時,投行還可以開發一些主動投資、市值管理等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