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武漢經濟運行一改“慢熱”態勢,實現生產總值2990.94億元,同比增長8%,多項經濟指標創近3年同期新高。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項指標增速超過預期或拼搏目標。
4月23日晚,武漢市召開全市拼搏趕超交流會,總結一季度經濟運行和重點績效目標完成情況,交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確保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高開穩走
經濟發展后勁十足
一季度,武漢市上下把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緊盯目標拼搏趕超,經濟運行高開穩走,呈現出持續向好的可喜局面。
從重點區域看,整體向好態勢明顯。武漢開發區、東湖高新區、臨空港經開區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發揮領頭羊作用,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該市前列,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增速均高于平均水平。
從發展后勁看,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加快。新興產業加速成長,國家存儲器、航天產業、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四大基地建設全面提速,能源及環保、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 12.6%、12.4%和10.1%,同比分別加快9.8、6.4、1.7個百分點。傳統商業向新零售轉型,限額以上無店鋪零售額135.81億元,同比增長37.4%,對社零額增長貢獻率達23.5%。涌現出5家獨角獸企業,總數居全國城市第五位,僅落后北京、上海、杭州與深圳。
招商引資延續去年的強勁勢頭,一季度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56個,增長16.2%,簽約金額達3246億元。通過開展“項目落地建設競賽年”活動,重大項目紛紛開工,2017年以前簽約工業項目、服務業項目開工率分別為71.4%、83%,2017年簽約工業項目、服務業項目開工率分別為42.6%、55.9%。
據統計,近年來武漢相繼制定實施了57批次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政策措施。該市財政今年安排預算資金79億元,用于落實相關政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補齊短板
產業結構日趨優化
從武漢市歷年經濟運行情況分析,二季度是經濟發展“黃金期”,也是風險“暴露期”。武漢市市長萬勇認為,要增強憂患意識,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加快補齊短板,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發展支撐。
按照武漢市下一步經濟工作要求,東湖高新區要承擔打造世界級光電子信息萬億產業集群重任,加快布局和突破芯片、新型顯示“卡脖子”產業化項目。武漢開發區要圍繞四大整車企業做好服務,幫助困難整車企業早日脫困,抓緊實施吉利汽車芯片、雄韜新能源、東風新能源產業園等一大批重大項目,加快打造世界級汽車及零部件萬億產業集群。臨空港經開區要確保年內建成一批網絡安全項目,并發揮效益。
從產業結構來看,服務業的主導作用在繼續增強。2017年,武漢服務業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53.3%,今年一季度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達到了54.7%,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3%。武漢市相關負責人認為,服務業將在經濟拉動中擔當更大的責任,該市將抓住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的雙重機遇,促進服務型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優勢。
武漢市將持續掀起“雙招雙引”新高潮。每月開展大型招商活動,深化校友招商、主題招商、專場招商,將招商引資活動向海外延伸。武漢市招才局通過聚焦早簽約、快落戶、好安居、能就業、易創業,落實大學生留漢政策,開展“實習季千企萬崗進校園”主題活動,組織實習實訓雙選會,確保今年留漢大學生25萬人以上。
萬勇表示,武漢市將在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上用功發力,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聚焦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記者 蔡朝陽 楊然